2017年 5月25日晚7点,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第七十六讲在玉泉路校区阶一四教室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的王树研究员,他也是大三分析化学课程的主讲老师,他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功能有机共轭体系的设计合成与生物应用”的讲座。
讲座伊始,王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他的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几年来,癌症的发病率正在快速上涨,在2012年全国癌症发病260万例,因癌症死亡180万例。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让我们明白癌症领域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王老师告诉我们,比起治疗癌症,早起诊断是降低重大疾病发生率更理想的手段。医院临床诊断主要依赖X光,B超,CT等,但是这些并不实用,也不可能普及至每一个公民,所以研究新的检测手段是迫切需要的。而在治疗癌症阶段,最大的困难在于耐药性。在临床上,一种新药能很有效地缓解癌症病人症状,然而在两个月后,这新药的功效就大大下降了,病人已对该药物产生耐药性。但是新药的数量有限,因此降低肿瘤化疗药物以及抗生素的耐药性对疾病治疗至关重要。现在随着功能材料在生物医疗中的应用快速发展,为生命健康领域的交叉研究提供新机遇,而分子水平的基因药物是治疗肿瘤新的希望。
随后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主要工作进展。他将人体DNA的胞嘧啶甲基化,再利用新型共轭聚合物探针检测,发出荧光反馈,由此对肿瘤预警与诊断。王老师用此技术对医院提供的样本进行检测,对于单基因检测,准确率最高只有65%,但是对于三基因联合检测后,准确率达到了86.7,这是非常高的水准。除此之外,王老师还做了很多可视化的研究,同样是利用荧光,对基因突变进行检测,也可对高血压类型进行判断,做到对症下药。
在第三部分,老师又回到了耐药性的问题。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后抗生素时代,很多旧的抗生素已失去药性,而发展新的抗生素成本高,而回报小,很少有公司愿意着力在抗生素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展针对耐药性的国家计划,中国也在其列。对于耐药性的产生机理,王老师给出了三种方式,一是使药物失活,二是改变药物的目标点,三是通过蛋白质泵将药物移出细胞。而针对很多药物失效这一现状,也有三个思路,一是研究新高效药物,但是很难,二是将旧药物重新恢复活性,是一个很新奇的想法,三是新概念药物,王老师在这一方面也有一些成果,比如新高效抗菌光敏剂,能物理性破坏细菌,且不产生耐药性。
最后,王老师列举了很多他的课题组已经完成或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在老师看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不懈的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他的很多学生经过几百次试验最终才取得很好的产物。王老师还和我们分享到,成功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这也是做科研的最原始动力。(文/楼立诚 来源/国科大记者团)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太阳集团tcy8722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与教职工参加,由太阳集团tcy8722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周琪院士。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六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与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与专业方向提供丰富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