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0日晚7点,太阳集团tcy8722大学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III第162讲在玉泉路校区阶一4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教授,讲座围绕经济地理学的空间思维展开。
贺教授首先介绍了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贺教授从古人“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名句说起,指出地理学是描述并解释地球表层各圈层的空间差异、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过程的一门学科。地理学关注为什么、某些活动、在某些地方、不同地方之间有什么差异以及为什么存在差异,人类与环境如何相互作用等。而讲座的主题经济地理学,则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性及其动态变化的地理学分支学科。贺教授对空间差异性做了具体解释:一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二是各国主要产业和体量存在差异,三是政策制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贺教授着重讲述了经济地理现象的“术语”体系:区位、地方、区域、区域差异、区际联系等。通过这些概念的介绍,贺教授把经济地理学这门复杂的学科抽丝剥茧,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贺教授从区位这个名词开始讲起。区位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位置,经济地理学家通过区位分析,理解特定经济活动出现在某个地理单元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贺教授以华为不同功能部门和“淘宝村”的地理分布为例,指出了区位对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性。
地方是指某个特定的地区,教室是一个地方,某个城市也是一个地方。地方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密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人口和空间经济活动更倾向于集聚化。贺教授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共享、匹配和学习。地理邻近有利于共享设施、要素和市场,有利于匹配上下游企业、劳动力供给,有利于知识的创造、扩散与积累,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创新成本。集聚则会对地方发展带来好处,但也会造成地方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
随后贺教授讲解了距离的概念。距离包含地理距离、文化距离、心理距离等,它可以帮我们理解经济空间现象,如为什么我国经济发展梯度是东西向而不是南北向(靠近海外市场),为什么“要致富,先修路”(降低交通成本)。当然,对于后进地区而言,距离近并不一定是好事,根据“灯下黑”效应,大城市的扩张可能会一定程度上阻碍周边小城市的发展。而无论是经济密度的累积还是距离的作用,都建立在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当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受到自然或人为阻碍,就产生了分隔。分隔包含自然分隔、制度分隔、文化分隔等。尺度标示了基本地理单元的相对重要性,不同尺度所包含的经济主体、经济联系存在差异,进而体现出不同的经济空间结构。区域是一个很重要的术语。区域指具有一定范围的空间单元,其内部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对一致的特性,它是经济地理学最为核心的概念,经济地理学的大量理论围绕区域展开。区域之间有差异也有联系,区域差异催生了区域之间的劳动分工,即区域依据自身优势从事专业化生产,这就是区域分工。
贺教授最后重新总结了经济地理的含义:探索多尺度下的“经济-空间”关系。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是“点-线-面-立体网络”,每一个点-线-面-立体网络都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复合的产物。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经世”的学科,为不同尺度下的经济发展与空间治理奠定理论基础,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经济地理学也是一门“致知”的学科,不断探索发展出新的学问。
讲座结束前,贺教授认真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文/魏铭 图/杨开来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成员)
贺教授为同学们做讲座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太阳集团tcy8722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与教职工参加,由太阳集团tcy8722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徐涛院士。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等13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与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与专业方向提供丰富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