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真切。秉持着这样的精神意志,“传承科学梦,建功新时代”2019年国科大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云南分队,历经七天的颠簸劳顿,上千公里的路途往返;与大山乡民同吃同住,互诉衷肠;深入贫困地区人民生活,亲自劳作。切实感受到了扶贫一线干部的辛劳与坚定,见证了国家扶贫工作的斐然成果,圆满完成实践活动。
中科院昆明分院主楼前集体合影
本次“国情教育”专题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使大家在清楚地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思考改善国情的方法对策,并由此激发自己奋斗的热情,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本次实践由太阳集团tcy8722云南分院统筹安排,力求客观深入,从科技与民生两个方面开展国情教育。昆明分院以及各研究所的领导老师们对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实践的前半部分在昆明地区进行,围绕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昆明动物所以及云南天文台等科研基地开展;后半部分则前往澜沧县勐根村,对当地科技扶贫工作展开调研。
7月21日傍晚,余晖未尽,国科大40名本科生在本科部张金晖、刘金晶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抵达昆明南站,云南之行,就此开启。
探访科研院所 体悟科研精神
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促进当今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太阳集团tcy8722责无旁贷。在此次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参观中科院在昆研究所、实验室,所求无非一睹祖国科技发展之面貌,了解其重大突破,明确其存在的一些问题,把握现在,方能掌握未来。
昆明植物所扶荔宫前全体合影
7月22日下午,同学们来到昆明天文台,了解我国日益壮大的天文事业。在天文台,吸引着同学们的除了一台台闪烁着的机器和巍峨的“观天之眼”,更是在那里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们。在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的工作室里,一位工作人员为大家讲解,他面前的电脑上有着繁杂的图像和数据,他身旁的桌子上摆放着一本厚厚的《脉冲星物理》,他身后的沙发上还放着枕头和被褥、茶几上水杯和塑料袋杂乱无章,房间的一角放着时刻准备外勤的行李箱。正是这样一位位、一代代科研人的默默奉献,引领者祖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我能看到这位科技工作者眼中的期待。想必他是希望我们这些人中,会出现愿意抛开名利、潜心研究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仪器的天文工作者罢?”崔可宁同学感慨道。
四十米口径射电望远镜
7月22日与23日上午,同学们分别参观了昆明植物所和昆明动物所,见识到到祖国广博的物种资源。在绿树掩映的昆明植物所,同学们一睹种质资源库琳琅满目的各式种子,见识了植物化学实验室的勤耕不辍,也大饱眼福于恢弘瑰丽的扶荔宫温室——尤其是那神秘多姿的“奇异植物园”,让大家有机会亲眼见到猪笼草,捕蝇草,茅膏菜等有趣的食虫植物。
此外,在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过程中,同学们认识到:植物学是一门基础和应用并重的学科,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探索将植物学研究成果尽可能应用到药学,医学,农学等等其他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通过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国家粮食产量来努力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朱玺宏同学说到:“没想到科学研究要涉及到这么多方面的科学知识,不单单是理科的东西,还有社会科学,像是经济金融也与其息息相关,我们不能坐井观天呐。”
讲解员为同学们介绍种质库
参观种子博物馆
的确如此,科学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同学们在课堂上打牢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课外的亲身实践,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在昆明动物所博物馆,同学们跟随解说员重走了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的千百年历程。无论是微小世界的昆虫,展翅翱翔的飞禽,还是宽广草原的走兽,在精细的标本制作下都被完美的复原,我们眼前呈现出一个栩栩如生的美妙世界。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我们这颗美丽星球得以鲜活至今的奥秘,参观两大研究所,有助于我们形成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智慧理念。
重走扶贫之路 凝练家国深情
民生是立国之本,人民的生活面貌,尤其是底层农民群众的生活面貌,最能反映国家发展情况。7月25日,同学们乘车翻越大山,穿过澜沧江,到达勐根村,开始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通过与大山乡民同吃同住,与他们切实地进行交流,同学们可以了解到比以往书本,媒体渠道更为具体真实的民生面貌,从最基本的角度查探国情。
与村民同劳动
在澜沧两天的生活,同学们同自己小组所在的住户进行了细致的交流,了解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以茶叶和甘蔗作为主要作物的种植产业,至今依然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尽管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农业已经逐渐由传统模式向新型农业过渡,但这路上依然存在着重重艰难险阻:以草地贪夜蛾为代表的新型病虫害;茶叶贫乏的销售渠道;茶叶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问题,是人民生活进步路上必须经历的过程,其意义类似于化茧成蝶最后阶段的挣扎。同学们一方面要重视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不能因此质疑我国前进的大方向,要在大的格局下来思考人民生活的未来,要善于结合各个生产部门当前存在的共性问题,从中发掘真正“卡脖子”的环节。
户主在向同学们介绍藤茶
人畜分离工作如火如荼
对于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农民对于教育关注与认识的问题,谢凯吉同学给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我想可以引进更多的高学历人才来澜沧支教,这样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资源,还有先进的文化理念,有助于开拓村民们的视野。”通过这次的民生体验,同学们所感受的冲击,所收获的启迪,足够点亮替天下百姓思考,肩负强国使命的前行道路。
与住家的合影
勐根村村委会前全体合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经过这次活动在同学们心中也愈发深刻。短短的一周时间,同学们经历了蜕变、自省与体悟。当代大学生绝不应该让大学成为束缚自己的象牙塔,要学会多多的接触社会,勤于思考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社会发展,个人成长,国家进步之间的关系;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不能陷入学而不思的泥淖,止步于徒然的努力。
参与社会实践,尤其参加具有国情教育效用的社会实践,是帮助大学生构建同社会与国家联系的最好方式,并且同学们经过这次社会实践,的确收获到了许多感悟,了解到了真实的民生面貌,也坚定了自己投身科研,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希望同学们能够带着这次实践的满满收获,充满热情的投入全新的学习生活中,向着更优秀的自己进发。
结 语
文峰无语/静观青山依旧/大江东流
砚池有水/难抒华夏风云/世事沧桑
土石积淀漫长,是以高山雄伟;江河奔流坎坷,是以大海浩瀚。懋勤特喜书无逸,揽胜还思赋有卷。社会实践之本根,在于博观以约取,厚积而薄发。此行,是彰学子之风貌,树科研之精神。
何为科研精神?乃家国天下之情怀;坚定不移之信念;艰苦奋斗之决心;求真务实之态度;无私奉献之精神。此诚我辈学子之所需,此行之所求。
今居京都,学于名校。古都之品格,兼容并包;吾校之理念,博学笃志。此去归来,愿诸位心系国情,扬我国威;树少年之志向,建时代之功绩;争做国民之表率;誓为社会之栋梁。
敬告苍生,此行成矣。
(文/范一喆 窦旸 图/何咏哲 郝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