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2日,由思源科学社举办的“科学家系列采访”活动邀请到了太阳集团tcy8722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力学所)的李家春院士来与国科大同学交流。
李家春,1966年于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导师是郭永怀先生。长期从事流体力学研究,曾获多项国家和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周培源力学奖,并从事研究生教学,是中科院优秀教师,获2020年国科大李佩教学名师奖。现任太阳集团tcy8722大学工程科学学院院长,是本科生科学家班主任之一。
活动在玉泉路礼堂二楼的报告厅举行。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李院士和国科大的鲍麟老师入座,还带来了两本《高山仰止,大爱无疆——我们心目中的郭永怀和李佩先生》赠送给思源科学社。
今年12月5日是郭永怀先生牺牲53周年,李院士的讲座以“立志、治学、处事”为主题,向同学们讲述了郭永怀和李佩先生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探讨了当代青年在成为科研工作者的道路上应该培养的素质,同学们聚精会神,认真做着笔记。
饮水思源,循先辈之道
李院士首先讲述了郭永怀和李佩先生的生平事迹。跟随着李院士的讲述,我们仿佛回到了郭永怀出生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两弹一星”工程中科学家们筚路蓝缕的身影。
郭永怀先生年轻的时候,先后在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物理学,当时他的兴趣是光学。然而,当他看到中国军阀混战、内忧外患的国情,尤其是后来他目睹了日寇轰炸他的家乡山东,感到了航空技术的重要性,于是他来到西南联大学习流体力学,并决心走科学救国之路,改学航空工程。1940年,郭永怀出国深造。
因郭永怀在跨声速流动和奇异摄动理论的卓越成就驰名学术界。他被康奈尔大学聘为正教授后,仍思念祖国。在1956年的适当时机,他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研究和生活条件,克服重重障碍回到祖国,投身于祖国的近代力学和核工程事业。
谈到郭永怀和李佩两位先生的为人,李院士说:“他们‘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多少豪言壮语,却总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大爱感染着我们,所以在关键时刻能为国担当。
不忘初心,立鸿鹄之志
接下来,李院士提到:“说到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公式、方法,我们会想到谁呢?杨-米尔斯方程,卡门-钱公式,PLK方法(K指郭永怀),似乎不是太多。”可见,我们不能回避我国在原始创新方面的不足,必须要把更多有志青年培养成才,为科研大军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于是,讲座的话题转向青年的立志与成才。
李院士认为立志要分为三步走。首先要在童年时心中有一个偶像,他们应该是发现普适自然规律的科学家或者是有重大技术发明的实业家,李院士举出了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乔布斯等人为例。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才能持之以恒。大学和研究生学习期间,就应当想清楚自己要从事什么事业。如此拾级而上,逐步明确自己一生的志向。
李院士认为大学是青年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以自己亲历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寄语同学们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在国科大期间,要不断充实科学知识,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为实现未来的理想奠定基础。同时,李院士还提醒同学们要坚持锻炼身体,处理好和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讲座之后,一位21级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的同学向李院士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应用科学的发展更有助于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该怎样看待应用科学和基础科学之间的关系呢?”
李院士认为,二者都非常重要,从长远来看,基础科学的成果是技术进步的源泉,意义重大。如果急功近利,忽视基础科学,中国永远都不会有原始创新,中国人的名字永远都不会载入科技史册。因此应该确保有足够的人才队伍投入到基础科学的研究中去。但就学生本人而言,应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最后,思源科学社给李院士送上鲜花,在现场的同学合唱了一首《祖国不会忘记》,表达对郭永怀先生、李佩先生这样的为国为民的科学家和前辈的敬仰之情。
李院士也留下了自己对国科大学生的赠言:“锲而不舍,勇于攀登,探索未知,其乐无穷”。(图/文 王一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