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纽约客的一百二十天

  • 张金晖
  • 日期:2019-11-05
  • 3307

      与以往期末考试最后一门结束后“撒腿跑路”的轻松不同,几个月过去了,现在的我依然能记起那时我心中满怀的期待而紧张的心情。考完试第二天,当我费劲拎起一个装着大件羽绒服和被单枕套的行李箱准备奔赴机场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与去往加州的舍友相比行李的笨重,还有作为一个即将远赴大洋彼岸的学生,对接下来四个月的学习生活的满满的憧憬。

      抵达住处的第二天,我们在阴雨残留的雾气中第一次来到了哥大,赶上了Orientation的末班车。在哥大并不大的校园里上上下下,我们认亲般地找到了自己下周要来上课的楼和教室。作为哥大象征的Low Memorial Library也永远成为了象征,成为了行政或接待用的建筑;门前的台阶也成为了阳光明媚时学生们交谈学习地必选之地,其中央铜像Alma Mate也是数年如一日地吸引着各地的游客。

 

IMG 校园 阴雨中的Butler

校园 - 阴雨中的Butler

 

      在学期开始的前两天,我兴奋地发现我坚持不懈地排waiting list终于得到了回报,我如愿以偿地选到了心仪的课程。哥大给予了学生非常大的选课自由,专业,分校区都不是限制,我们的visiting身份也同样不是问题。几周过后,全英文授课环境带来的不适应被渐渐克服,不同教授的授课风格也渐渐凸显。有些教授行云流水,几十年的教学研究经验使他能够思至何处,讲至何处,然而听这样的课绝不是看“表演”,记笔记格外重要,毕竟课后作业也是教授下课后根据课堂内容布置;而有些教授则是按照精心准备的讲义讲解,上课补充的内容也会在课后更新到课程材料,因此上课时只要认真理解教授所讲的内容便好。

 

IMG 教室 上一节课教授的板书作品

教室 – 上一节课教授的板书作品

 

      在平日的课程学习中,课上的时间十分有限,教授和助教的office hour对我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每次去通信原理的教授的office hour,他都会针对我提的问题渐渐深入地与我交流,虽然时不时嘟囔他接下来课上也会讲到,但依然体系化地将整个知识线,逻辑线贯通。还有一门课的助教是在这门课程中得到优异成绩的学长,记得有一次lab布置后,班里许多人问了助教一样的问题,当我一脸迷茫地又问到时,助教就非常“嫌弃“地向我吐槽,抱怨授课老师竟然将这么重的锅甩给他来教。当然,在下一次课开始前,老师也群发了邮件,附上例子详细解答了这一问题。

      纽约,被无数人认作第一大国际大都会,它所代表的文化冲突与交流,以及能够给学生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正是吸引着学生们前往哥大,前往纽约的最大原因之一。同样,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哥大也因身在纽约而成就了自身。虽说是与金融区,百老汇所在的曼哈顿下城隔了些距离,但乘坐半小时的地铁便可到达,再加上哥大的学生证便是大部分纽约博物馆的通行证,这短短的距离显然不能浇灭学生们周末闲暇时的出游热情。

 

IMG 纽约 现代艺术博物馆中的参观者

纽约 – 现代艺术博物馆中的参观者

 

      学习之外,我也走过了曼哈顿岛的不少地界。我清晰记得高耸的世贸大楼,和中间那只牵动着当年美国人最敏感神经的和平鸽和9.11纪念馆;也在金融街拥挤的现代化建筑来回寻觅过纽交所;走过海风阵阵游客不绝的码头,也看到了距离码头数分钟步行之遥游客排长队合影的华尔街铜牛。当然,还有那路口烟火燎燎的“绝对正宗“清真餐车,不起眼的小巷子中一家不起眼的人气餐厅,以及绵延着第五大道的全球知名品牌的门店。

 

IMG 纽约 从曼哈顿岛看布鲁克林大桥

纽约 – 从曼哈顿岛看布鲁克林大桥

 

      我很难说出在大都会亲眼看到古埃及文物的震撼,与学习之余端详哥大图书馆中兀然摆放的一具“佛头“的体验,哪者更让我印象深刻;也很难比较坐在百老汇剧院前排观看世界级的歌剧表演的激动(多谢lottery),与在醒目标识折扣的各品牌门店畅游哪一方更胜一筹。但是,纽约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吸引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前来,也向他们热情承上一件件不同的礼物,仿佛绝不让游客虚于此行。

      这短短一百二十天的在纽约,在哥大的学习和生活带给我的感受当然远非至此。国科大给予学生大三下出国的机会让我得以体验数月异国的学习生活,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龄人,学界的教授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进行交流,无论从我目前学习以及生活成长的收获来看,还是从对我未来的发展的影响的角度而言,这一次的访学经历都是珍贵而重要的。

 

 

作者信息: 雷明宇,2016级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2019年春季学期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交流访学。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