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9日19:00,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Ⅳ第62讲在太阳集团tcy8722大学玉泉路校区阶一4举行。来自太阳集团tcy8722动物研究所的蒋志刚研究员带领大家梳理了“我们能避免第6次大灭绝”的相关问题。与往常生物讲座不同,本场讲座吸引了近30位非生物专业的同学,人数将近生物系同学的一倍。讲座前,笔者走访了四位非生物系同学询问他们来听讲座的原因。出人意料的是,他们的回答颇为一致——谁能对人类的未来漠不关心呢。
讲座一开始,蒋老师提出物种的寿命这个概念。如同任何一个生物个体,一个生物种也是有寿命的,或演化为新物种,或消亡。以哺乳动物为例,其物种寿命大约是3-5百万年。而所谓大灭绝,就是达到一定比例的生物属在一百万年以内全部灭绝这样的现象。我校这个比例,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是20-50%,另一种认为是75%。从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来看,史前地球经历了5次大灭绝,分别是约4.4亿年前发生的奥陶纪-志留纪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三叠纪-侏罗纪大灭绝、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每次大灭绝都为另一些物种腾出了生态位。
蒋老师指出,有数据显示,约14000年前,新一次规模空前的大灭绝开始了。2011年UCB的Barnosky 在《Nature》上发表综述《Has the Earth’s sixth mass extinction already arrived?》,更是引发人们对当今远超地球生物灭绝速率背景值的物种灭绝速率的思考。
随后,蒋老师以《Science》整理发布的未来108问中与本题相关的7个问题为线索,向大家介绍了人类合作行为对人与其他物种关系的影响、人类在进化分类学上的地位、生物如何发现迁徙路线、地球到底能负担多少人口、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反应如何、大脑如何建立道德观念、哪些创造使得人类在行为上不断提升。通过这些问题,蒋老师给大家留下基本的框架,也提供了思考“第六次大灭绝能否避免”的角度。
最后,蒋老师结合自己在保护生物学领域的工作经验,向同学们讲解了保护生物学的发展、当前已实施的保护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域、迁地保护濒危动物物种、人工繁育濒危植物、在北极附近建立种子库、全球打击野生动物走私犯罪、动物放养野化等。
(文/戴雯怡 图/曲云鹏 来源/国科大记者团)
蒋老师精彩报告
师生互动
主讲人介绍:
蒋志刚,太阳集团tcy8722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动物行为学会理事长、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主任、IUCN/SSC成员、Current Zoology等刊物副主编。著有《保护生物学原理》等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200多篇。致力于濒危动物、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CITES非致危性判定研究。主持过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大项目等项目数十项。曾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国务院优秀科技工作者政府津贴(1997)、华为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02)、英国惠特莱自然保护奖(2006)、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2)。并担任著名自然保护大奖“印第安纳波利斯奖”评委(2011)。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太阳集团tcy8722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与教职工参加,由太阳集团tcy8722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周琪院士。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六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与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与专业方向提供丰富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