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晚七点,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第64讲在太阳集团tcy8722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研究员。
本次讲座分为九个部分。朝老师先讲人类会说话的历史,做出生物遗传基因方面的解释,并且进行了一些可能性的推测——文字来源于于人们的协作的必要。前文字社会的文化比较简单,只有在人类发明书写和文字之后才有了灿烂的文化,而且许多种族的种种行为都体现了文字的尊贵性。
朝老师讲人类的知识靠语言和文字,然而在古时人们却对文字的偏见,语言和文字失衡,有些族群只有语言而无文字,“不借助文字,他们的文化如何传承?”朝老师由此发问并且概括性地讲述了中国文学历史。其实就是诗人作家写作的历史,看似文化璀璨但不具有普及性,一直到毛泽东时期许多人都是文盲,“中国文化的底色到底是上层作家还是民歌,民间作品?”朝老师再度发问,其实是两者共同铸造了我们的文化面貌。
在讲座期间,朝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口头创编大师——桑珠,虽然大半生都是文盲,但他讲的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塑造栩栩如生、用词极其丰富,因其令人崇敬。同时也列举了其他民间艺人的例子。文化有着深远的作用,甚至可以用此来缓解外交关系。接着朝老师播放演唱片段,让大家更具体地感受到语词的艺术的感染力。呼麦的唱法,同时在喉咙中发出的高音和低音,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民间艺人演唱大型史诗,令人震撼。
在语词艺术方面,朝老师口述的程式化表达、具象、对抗格调、语境依赖……帮助大家充分理解民间艺人因何能够口述大段故事,而且是不借助提示,直接讲故事。中国文化中不太注重登高呼吁,当众演讲,而国外都比较注重讲述的能力,一些讲述者的能力看似与生俱来,实际是在口语社会的熏陶,同时选择了更有力量的表述,有的公司甚至培养此类人才,可以说非常看重讲述了。
之后朝老师阐明书面与口头的关系,将两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一一举出,由创作到传播到接受,由创作者到文本到受众,各有差异,但是却同样能给受众带来相似的情感体验。
学者们本来不觉得口头传述有多大的研究价值,但随着调查的深入,人们逐渐重视。前人深入一些仅有口头传述而无文字记载的部落去调查,感受他们的文化,时间证明,他们的记录给我们如今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让我们看到丰富的知识体系。
“书写对人类文明,对大脑的进步,对人类心智的发展到底起什么作用?”众多学者共同发问。古典学者认为作用巨大无比,自从人们学会写字,智利酒获得了大的飞跃在前书写与书写之间有个巨大的鸿沟,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不是,在有无文字之间是连续发展的,在人类没有文字的时候也不是那么糟糕。朝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可惜的是我们国内没有讨论。
在文化遗产这方面,朝老师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正是人们相关的讨论催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在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出台一些保护民间创作的议案等等,我们今天所说的ICH,它在十几年前就叫做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后朝老师讲到互联网时代的传承与书写,说明互联网的知识组织与传播与口语社会有高度契合性,而互联网领域也表示将关注人文领域,把我们引向对网络谣言与老故事的相似性的讨论。又讲到数字人文,是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理论,产生新的方法论,而不是单纯的录入数据。而网络上的多人参与创作使得今天的文学生产仿佛又以一种更高的层次回到了过去,并且相映生辉。
讲座的最后,朝老师郑重说明“口才的提升是我们将来在社会生存的拐杖。”包含着对同学们的殷切希望与鼓励,在一些令朝老师称赞的提问之后,讲座完美落幕。(文/ 顾逸 图/ 赵然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成员)
朝戈金老师正在进行讲座
主讲人介绍:
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民俗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任国际哲学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 主席、国际史诗学会会长(ISES) 会长; 任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长。
延伸阅读:
“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太阳集团tcy8722大学为培育本科生人文素养、家国情怀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文化三个专题。讲座邀请北京地区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艺术或人文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做主讲人,致力于国科大本科生艺术与人文修养的提升。